巨赞法师认佛教的改革首先要从庙产的统制开始。佛教寺庙发展到现在变得十分的混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寺庙里的寺产太充裕。首先就要打破这种佛教徒拥有寺产而吃饭太容易的懒散生活,否则就谈不上戒律与清规。一方面社会中很多贫民因生活困难为了生计而到佛教来出家,佛教沦为救济院,僧人就很混杂,素质也不高。另一方面寺庙的寺产太宽裕,僧人们满足现状不会主动的参加劳动生产。只有所以庙产的制度合理了,僧人才不会庞杂,寺庙也就不会混乱,就有戒律和清规可讲了。在佛陀时期是没有庙产的,比丘们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也是不允许有别的财产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僧人的增多,不能全靠乞食生活,寺庙开始逐渐活动,拥有庙产。寺庙要维持僧人的生活和寺庙的运转也必须要有经济来支撑。庙产如果能够合理的使用是有利于佛教发展的。自中国近代以来开展了“庙产兴学”,侵占了很多的庙产。庙产兴学对佛教的打击是严重的,庙产是僧人生存依靠的经济基础,失去庙产的佛教将要面临生存的危机。在民国以后,庙产兴学还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巨赞法师所处的时期,全国各省又开始掀起提充庙产的风潮。
巨赞法师则倡导要借以提充庙产之际,刺激佛教徒实际行动起来参加劳动生产,结果遭到反对派的打压。“目前,大部分和尚都还迷信着有庙产才有佛教的符咒,谁主张合法处置庙产,谁就是破坏佛的罪魁。”59寺产是目前佛教内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当前拥有庙产的佛教徒,大部分都是很安逸闲散助长了惰性。但僧人劳动生产也是需要一定的庙产才行的,所以要合理处置庙产。首先,佛教要把庙产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进行庙产的整理。山林的寺庙要把附近的山地荒地都开垦利用起来,劳动自给,除了寺院基本运转以外的寺产还能用作佛教的慈善事业。以前的佛教运动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抓到这个重点。其次,还要对寺庙进行整理。现在寺庙是小庙居多,且有许多的神庙根本就不是佛教的寺院,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现在需要重新整理,清除那些不是佛教的神庙,要彻底与封建主义绝缘,避免外道借用佛教的名义来欺骗群众。各寺庙的寺产也要打破私有性质,统一听从佛教会的动用,只有做好这些,寺庙才能庄严起来。
庙产的统制和整理是巨赞法师现代化的基础,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走向僧人劳动的第一步。尽管庙产的统制是非常的艰难,但这是佛教改革的必经的过程,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否则,改革抓不到着庙产的根本,改革也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