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观和平等观与中国传统的“厚生爱民”思想有一致性
作者: 日期:2020-07-11 13:50:39 点击数:
大乘佛教涅般学说提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泥垣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东晋法显译《大般泥垣经》)《泥垣经》译后记云:“愿令此经流布晋土,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僧佑《出三藏记集》卷8《六卷泥垣经》)名僧道生在此基础上大倡佛性论,提出了“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的主张,强调人性、人格的平等与成佛的不分阶级。《无量寿经·发大誓愿》极为具体地表达了普渡一切众生的誓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洁净,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意即要使一切众生都能往生佛国净土,并使众生都具有紫磨真金的不坏身体,容貌形色全部端正清洁,平等一样。
这其中包含的男女平等观,相对中国自先秦以来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很多佛经强调女性在佛教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如《大净法门经》用“逸女上金光首”的故事说明,即使是妓女也能成佛。在佛教艺术中女性菩萨的形象也是频频出现,《金刚经》“大乘上宗分”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般而灭度之。”不论性别,不论地位,不论贫富,一切生命,佛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般中,断除他们的烦恼,拯救他们。僧肇《涅般无名论》认为:“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般。”涅般就是众生平等,生佛不二的真如,即你我生命完结之时,一切都是平等而归于涅般的寂静,人和佛也不例外。
上海公墓,太仓公墓,上海墓地,浏家港皇家陵园,

很显然,佛教思想中的慈悲观和平等观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相似之处。中国远古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如“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记载了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股无拔,胫无毛,手足脐肌,面目薰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其它如界、女蜗都能用自己的神力与恶劣的自然灾害作斗争,成为人类的保护神。中国儒家历来强调“仁民爱物”,着眼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周易》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一种立人之道,即效法地道的胸怀博大、柔顺恬静的宽厚美德,以宽厚、仁慈的爱心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中庸》以“中和”作为天地万物之大道,强调人们应行中庸之道,让天地万物各就其位,繁衍生息而决不伤害他们。《中庸》“博学”篇言:“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天地山水这种“厚德载物”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事物。老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慈悲观和平等观。老子认为生养天地万物的“道”具有母性博大、宽容、无私的特点,“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老子》第51章)“道”的作用如此之大,它生育万物,蓄养万物,滋养万物,发育万物,结籽万物,成熟万物,调养万物,保护万物,可它却“弗有”“弗恃”“弗宰”,它创造了一切,却没有丝毫的占有欲,这正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玄德。《老子》第六十七章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又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在“三宝”的首位,老子的慈善,施与万物,可谓“大慈”,他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老子的道论虽然超越了儒家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的现实世界,但并未把我们带进天国的彼岸世界,而是为我们在此岸世界建立了一个自然无为的人间世界〕老庄道家体现出一种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级关怀,体现了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努力和执着。
综上所述,中国儒学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它也是可以替代宗教作用的,只不过它把济世救民的希望寄托在现世,它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自己关心的主要问题,而佛教则把救世救民的希望寄托在“来世”与“天国”。道家虽然消极厌世,却仍然有着一份对人世的牵挂,道家并不向现实人生求摆脱,依然要在现实人生里求安顿,道家对人生境遇的严肃思考和深刻感悟使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因而,道家的忧患意识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都具有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因此,佛教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