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看来,徐州地区的中小型汉墓第宅化的发展是等级高的较等级低的要早,洞室墓在西汉早期偏早已有这种趋向,而等级稍低的墓葬则是在西汉早期偏晚阶段才渐露痕迹,中后期趋于明显。但终西汉一代,徐州地区的中小型汉墓的第宅化都在发展之中,还有许多旧葬俗的遗留。东汉,徐州汉墓的墓葬形制大变,与全国其他地区渐趋统一,第宅化表现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浏家港陵园,公墓,上海墓园
陪葬品
仿铜陶礼器的衰落和生活类明器的增多是徐州中小型汉墓陪葬品的主要演变轨迹。西汉初,在战国、秦代墓葬陪葬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鼎、盒、壶、锈、茧形壶为主的仿铜陶礼器组合,在早期使用较为普遍。虽然中期时陪葬陶礼器开始衰落,但在晚期陶礼器组合仍一直存在,只是茧形壶己不见,其他器物的形制退化,制作粗糙。东汉早期,鼎、壶的组合还存在,但发现较少,东汉晚期,陶礼器组合己不存在,仅发现有壶。从具体器物看,如陶鼎,西汉初期一部分鼎有明显秦代鼎的风格,更多则是吸收了战国楚墓陶鼎的特点,深圆腹,高蹄足,器表纹饰华丽,多以云纹为主。西汉中期之后,腹变浅,蹄足变矮,部分不甚规整,彩绘线条变粗,宽带状纹或波浪纹增多。晚期之后,退化加快,制作工艺粗糙,部分无彩绘,出现了无足鼎。虽然王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仿早期鼎,腹较深,但退化痕迹较为明显。东汉时期,鼎的发现数量较少,形制退化,己失去了鼎的作用。
仿生活类明器在西汉初期已形成了仓、灶、井、磨的模型明器组合,但并不普及,或有缺无。早期偏晚阶段,已较普及,出土量较多。猪圈在这一时期亦开始出现,形成仓、灶、井、磨、猪圈的组合,东汉时期,又增加了陶楼等。而人物、动物俑的大量涌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这些器物成为徐州汉墓的主要陪葬品,并一直延续至东汉以后的朝代。具体器物如磨,西汉早期均为方形,由磨扇、磨盘、支架等分体合成,中期随着圆形磨的出现,方形磨开始退化,支架消失,晚期己发现较少,仅余磨扇,圆型磨渐渐流行,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由此可以看出陪葬品对于现实生活的写照。
发展演变的原因
徐州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陪葬品有其发展演变规律,且自身的特点较为明显,而这与政治、经济、丧葬观念、文化地理、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如石坑墓的开凿及石板的加工须有高超的石工技术作保证,而瓷器的出现与陶瓷烧造技术的提高关系密切。笔者认为,政治因素和丧葬观念在徐州汉墓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