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出现一批侧重于山东地区各区域内汉墓特点探讨的论著成果。党浩先生的《胶东地区汉墓的特征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一文梳理胶东地区发掘的墓葬材料,通过对墓葬形制、分布地点、随葬品等四方面的研究,找寻本地区汉墓的一般规律,并将其与邻近的鲁南、鲁北及辽东半岛等地的汉代墓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胶东地区汉墓的地域性特征。宋蓉、滕铭予的《山东中北部地区两汉中小型墓葬初论》主要根据陶器分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鲁北地区中小型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并追溯其形成原因。笔者还另外对汉代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做了研究分析。《鲁中南汉墓》介绍了鲁中南地区包括曲阜、滕州、充州等地区在内的八个汉代墓地,共计1676座。它是山东地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发掘和整理的第一本汉代中小型墓地的正式考古报告”。《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一书详尽记载了15座汉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其中的3座壁画墓保存较好。
浏家港陵园,公墓,上海墓地
随葬品摆放位置研究: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做有关随葬品摆放位置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孙庆伟先生的《周代用玉制度研究》,按年代、地域和墓葬等级分类,统计梳理了两周时期墓葬中玉器的出土位置,总结出不同摆放位置处玉器的不同功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材料详细研究周代用玉,从各类服饰、礼瑞以及丧葬用玉几个方面对这些玉器的使用制度作了全面察。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出“随葬品摆放位置研究,,这一角度探究墓葬相关问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