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性思考
——以大汉口文化时期墓地为例
在西方70多年的聚落考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中,关于“空间性”的讨论一直是其重要内容。如针对空间分析方法本身、空间分析在聚落考古中的功能、程度及可行性的把握等方面都有诸多有益争论。国内聚落考古近30年的探索,在空间分析方面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认识,可总结为:
浏家港陵园,公墓,上海墓地
①空间分析是相关地域的地理、生态、行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视角,因此,对空间关系的考察离不开对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限定性表述;
②影响空间关系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共时性”和相关界定是空间分析的前提性条件;
③因为空间关系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同层级和规模,如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相邻聚落之间、聚落内部、某功能区内部、某遗迹内部等,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各层级的研究方法和结果需要互相补充和校正;
④在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中,于聚落群层面,宏观的聚落结构形态和演变是其研究重点,而在个案聚落考察中,聚落空间布局和各级血亲组织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财富占有情况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切人点。
大坟口文化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这期间,遗址分布区域和文化影响范围迅速扩展,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呈不断抬升的态势;同时在经济技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关系和意识形态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代表了海岱史前社会由平等走向分层的重要时期。关于大汉口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进程等,多位学者已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按早、中、晚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专就大汉口文化的墓地空间结构及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如“族”的问题、基层单位规模、由相对平等向不平等的发展趋势以及丧葬含义等问题加以粗浅探讨。之所以把讨论重点放在墓地上,是因为墓地在布局规划、使用功能上相对单纯,体现了浓重的血缘认同、族群归属等特征,加上墓葬因埋于地下保存相对较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原有格局的稳定性较强,是进行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讨论的较理想材料。